無數(shù)網(wǎng)友心生共鳴,積極發(fā)表自己的意見,細數(shù)曾因說話拐彎抹角而遭的罪:“一句話就能說明白的事,偏偏要繞一大圈?!?/span>“天天讓別人猜,好好兩個人就是這樣走散的?!?/span>“有事情就直說,別人沒你想的那么玻璃心?!?/span>
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,每天都有無數(shù)的人路過,無數(shù)的事要處理,無數(shù)的麻煩要解決。故作深沉,每句話都要讓人捉摸不透,到頭來浪費時間,也徒費心力。誠如一位網(wǎng)友在評論中所說:“人們喜歡清晰簡單的東西,不要因為含蓄,而錯過生活,錯過愛?!?/span>人這一生,最高的情商不是為所謂體面而極盡委婉之能事。開講不到3分鐘,馬克·吐溫就聽出這位牧師是想讓大家捐款,只是不好意思明說,于是一個勁兒地述說貧苦人家的悲慘故事。起初,馬克·吐溫被牧師的故事打動,一邊取手帕抹眼淚,一邊打算上前捐款。馬克·吐溫逐漸聽得厭煩,時不時望向會場的大門,心想演講什么時候才會結束。最后牧師足足講了一個小時,自以為鋪墊充分,這才請大家上前募捐。而馬克·吐溫早已沒有捐款的心思,甚至還出于報復心態(tài),愈發(fā)拒絕募捐。在這世上,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,有求于人在所難免。但很多時候,真正讓人難以接受的,不是一個請求有多么為難,而是明明知道對方很忙,卻依然選擇浪費彼此時間。心理學中有一個“超限效應”,意思是說當一個人被不斷吊胃口,超過一定限度后,便會意興索然甚至產(chǎn)生逆反心態(tài)。每個忙到不可開交的時刻,都可能因為一次拐彎抹角的對話,瞬間崩潰不堪。
“和優(yōu)秀的人共事的最大好處,是不用在乎所謂的體面,大可以有話直說?!?span style="margin: 0px; padding: 0px; max-width: 100%; box-sizing: border-box !important; overflow-wrap: break-word !important; color: rgb(76, 76, 76); font-size: 16px; letter-spacing: 1px;">
事實上,面對生活的種種壓力,大部分人都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脆弱敏感。因此,不要總覺得別人是玻璃心,任由一句話就能講明白的事,成為曠日持久的糾纏。有話直說,是最高效的溝通方式,也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。
但她心想自己說過這魚好吃,男友應該會很寵溺地把魚夾到她碗里。出差返回上海,男友說過來接她,她嘴上說不要,說自己辛苦一點沒關系,心里卻覺得他若真心在意,肯定還是會來接自己。可男友真的就沒來接她,她一個人拉著行李箱擠地鐵,一路上怨氣滿滿。她說:“他如果真的在意我,又哪里需要我事事明說?!?/span>
“你眼中不夠在意你的人,曾為你一句話,冒著瓢潑大雨,穿越大半個城市,渾身濕漉地來到你面前。
他還是曾經(jīng)那個他,你又何必吝惜一句話?”
中國人的文化與性情,總帶著些含蓄的底色,追求一種心有靈犀式的委婉默契。仿佛任何關系,惟有做到“我不說,你也懂”,才是真感情。殊不知,沒有誰與誰的人生能夠完美交織,許多感受和遭遇終究只能冷暖自知。一段要靠蛛絲馬跡的細節(jié)、欲言又止的情緒維系的相處,注定是人生的消耗品。
猜來猜去,都在用真心猜真心,錯過好多心,這又是何苦?”
與人相處,有話能直說,事事有回響,才能一起走過更長遠的時光。與人相處的正確態(tài)度,不是諱莫如深,也不是思想裸奔。而是心口一致,說話坦率得體,讓人如沐春風,溫暖豁亮。橋水基金創(chuàng)始人瑞-達利歐在《原則》中講過這么一個故事。有次他作為會議主講,整個過程下來,他自認為狀態(tài)不錯。郵件中提到,達利歐講了很多無關瑣事,影響了開會議程。他推測,達利歐會前沒有充分準備,導致論述時邏輯混亂,東講一處,西講一處。面對這封帶有批評口吻的郵件,達利歐非但沒有生氣,反而很欣賞這位員工。一方面,他坦率自信,對領導做得不好的地方,敢于直言不諱。另一方面,他沒有在會上打斷自己,影響會議進程,而是通過郵件指出問題,讓人更容易接受。后來,達利歐借由這封郵件,改善會議形式,大大提升了溝通效率,而發(fā)這封郵件的員工也得到領導層的重視。作家韋斯托說:“有話直說是人生最積極的態(tài)度。”好好說話,其目的是把話說出來,否則,任何的語言藝術都無從附麗。坦承直言,把問題擺上臺面,才能進一步尋找解決方法。遇事一言不發(fā),假裝什么都沒發(fā)生,并非高情商的表現(xiàn),而是對彼此的敷衍。心中有慮,言之有物,以最舒服的方式切中聽者的需要,才是真正高級的處世之道。
“學會有話直說,對于含蓄慣了的中國人,也是一種卓越的才華?!?/span>
在這個任何機會都要主動爭取的時代,坦率說出內心想法,才能有所作為,受人尊重。說話扭捏遮掩,做事畏首畏尾,反而讓人覺得能力缺失,底氣不足。日劇《半澤直樹》中,近藤是一位被總行下放的銀行職員。在新的業(yè)務部里,領導覺得他在總行呆過,便讓他負責銀行借貸的流程工作。雖然不滿于這樣的安排,但近藤覺得自己剛被總行棄用,如今直言拒絕,更可能引起新領導的反感。很長一段時間里,近藤在不喜歡的崗位上任勞任怨,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,更不敢拒絕無理的請求。原以為這樣能再次得到重視,豈料大家依然嘲笑他的懦弱無能,將他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工具人。近藤這才明白,通過壓抑內心想法而痛苦維持的人設,根本換不來認可,倒不如直抒胸臆,才可能做出些改變。于是,他主動提出要負責自己擅長的財務審計,并拒絕任何關于貸款流程的委托。起初他也擔心這樣會讓大家討厭,但事實上這根本沒在部門內引起什么波瀾。反倒是他坦承內心想法后,不再像以前那樣畏首畏尾,工作狀態(tài)也大有改善。很快,他發(fā)現(xiàn)財報中一處錯誤,為公司避免了一筆巨額罰款。他本人也通過這件事,展現(xiàn)了自己的業(yè)務能力,得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重視。《窮查理》中有句話:“成功永遠屬于那些敢于說出自己渴望的人?!?/span>害怕被討厭,擔心被拒絕,滯留在安全距離中諱莫如深,到頭來只能把人生的路越走越窄。畢竟這個世界欣賞的,不是你謹小慎微、害怕說錯話的樣子,而是你有話直說、敢于擔當?shù)哪芰Α?/span>言其所思,行其所言,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,方可成就更好的人生。胡適和黃侃曾有一次公開討論:如何拒絕一項自己不想做的工作。
其實,這世上本沒有那么多糾結和考量,凡事說開便明了,不說便亂了。每一次壓抑不言的含蓄,都是自我消耗;每一次顧盼左右的遮掩,都是彼此疏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