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應(yīng)該”。這種居高臨下的指導(dǎo)會讓溝通變成命令,引發(fā)抵觸心理。隨意指手畫腳往往會打亂別人辦事的節(jié)奏,讓人反感。
“為什么不”。有時我們想提建議,卻讓人感受到質(zhì)問和 指責(zé)。不妨換成“如果那樣做,你覺得如何”,這種征詢口吻更易讓人接受。
“你怎么老這樣”。人都有一時之過,不要把對方一棒子打死,否則他會委屈甚至惱怒。
“別跟我說”。我們自以為無所不知,因而拒絕傾聽別人的“借口”。這種輕視的態(tài)度會讓對方感覺無處訴說,心生委屈。
“如果……我就……”。威脅往往會引起逆反心理,不如以獎勵的方式,即承諾如果對方做到了什么,就給予怎樣的獎勵,往往更容易讓人接受。
“還行,不過……”。這種肯定只是表象,“不過”之后才是重點。這種句式讓人感覺我們不真誠,甚至有點輕視??梢愿臑椤耙呀?jīng)很好了,如果再怎樣改進一點就更完美了”。
“還行,不過……”。這種肯定只是表象,“不過”之后才是重點。這種句式讓人感覺我們不真誠,甚至有點輕視。可以改為“已經(jīng)很好了,如果再怎樣改進一點就更完美了”。
“你看人家”。我們總認(rèn)為比較能讓人“知恥而后勇”,殊不知這種句式用多了會適得其反,容易讓人自暴自棄,還顯得我們過于挑剔,從而影響關(guān)系。
其實在人際交往過程當(dāng)中,每個人的內(nèi)心想法都是不一樣的,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地去了解,說話之前要全面斟酌,要不然就可能在無意識當(dāng)中,因為一些話語,被別人厭惡。